辉达娱乐介绍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司徒正襟:寒武纪问鼎A股之巅:科技破局、创投赋能与制度演进

点击次数:138 发布日期:2025-09-03 00:11

兼论从“茅台时代”到“芯片时代”的资本市场范式转移

引言:从“酱香科技”到“硬核科技”的市值更替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寒武纪(Cambricon) 的总市值首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第一大股。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是一次市值排名的更迭,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科技自主战略深化与资本市场价值重估的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贵州茅台作为A股“股王”,象征着中国消费经济的繁荣与资本市场的“确定性溢价”。其高毛利率(超90%)、强现金流与品牌护城河,使其在低增长时代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避险资产”。然而,当一家主营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的科技企业取代茅台登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消费红利”向“技术红利”的深刻转型。

本文将从科技破局、创投赋能与制度演进三大维度,系统分析寒武纪问鼎A股榜首的深层意义。通过引入产业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结合中美科技竞争、风险投资机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分析,揭示这一市值更替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经济范式转移逻辑。

一、破局封锁:中国科技产业在“卡脖子”压力下的战略突围

1.1 美国科技封锁的系统性升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已从关税战升级为全链条技术封锁。其核心手段包括:实体清单制裁:截至2025年,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的中国科技企业与研究机构已超过600家,涵盖华为、中芯国际、寒武纪、中科曙光等关键企业;出口管制强化:2022年10月,美国发布《先进计算与半导体制造出口管制新规》,明确禁止向中国出口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18nm及以下DRAM、3D NAND(24层以上)制造设备;人才流动限制:通过“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等政策,限制中美科技人才交流,打压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获取前沿技术信息。这一系列举措的实质,是试图通过技术断供与生态隔离,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计算等战略性领域的崛起。

1.2 寒武纪的技术自主路径:从IP授权到全栈自研

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寒武纪的崛起具有典型的战略破局意义。其发展路径可概括为“三步走”:技术积累期(2016–2018):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积累,推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IP(DianNao系列),授权给华为海思,用于麒麟芯片中的NPU模块。独立发展期(2019–2022):因美国制裁导致华为无法继续合作,寒武纪被迫转向独立发展,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MLU)系列,构建自主指令集架构(MLUarch)。生态构建期(2023–2025):发布“云边端一体”全栈AI芯片产品线,推出自研AI框架Cambricon Neuware,并与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共建国产AI算力生态。

这一转型过程,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被迫自主、倒逼创新”的缩影。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所言:“制度变迁往往源于外部冲击引发的路径依赖打破。”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技术自主进程。

1.3 产业经济学视角:技术锁定与自主创新的临界点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美国长期在半导体领域形成“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通过专利壁垒、标准控制与生态系统(如x86架构、CUDA生态)维持垄断地位。中国企业长期处于“跟随者陷阱”(Follower’s Trap),难以突破核心环节。

然而,人工智能的兴起打破了这一格局。AI计算对并行处理、低精度运算的需求,催生了新的芯片架构(如TPU、NPU),为后发者提供了“架构跃迁”(Architectural Leapfrogging)的机会。寒武纪正是抓住这一“非连续性创新”窗口,以RISC-V指令集为基础,构建自主可控的AI芯片生态,实现了从“边缘创新”到“主流替代”的跨越。

二、创投赋能:风险资本与长期主义对技术井喷的催化作用

2.1 中国风险投资的结构性转型

寒武纪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创投行业的深度参与。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风险投资从“模式复制”向“硬科技投资”的战略转向。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半导体与AI领域投资金额占比达28.7%,首次超过互联网(22.3%)与消费(18.5%)。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国家政策引导、资本认知升级与退出机制完善三重驱动:

政策引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二期合计投入超6,00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超2万亿元的半导体投资规模。资本认知:在“中兴事件”“华为断供”等冲击下,机构投资者意识到“硬科技”才是国家安全与长期增长的核心资产。退出通道:科创板(STAR Market)的设立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上市通道,2024年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平均市盈率(PE)达85倍,远高于主板平均水平。

2.2 寒武纪的资本路径:从天使轮到IPO的长期陪伴

寒武纪的融资历程堪称中国硬科技创投的典范:

2016年:获得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2017年: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国投创业、国新资本等国家队入场;2018年: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阿里巴巴、联想、中信证券投资,估值达25亿美元;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募资21亿元,成为“AI芯片第一股”。

这一过程体现了长期资本(Long-term Capital)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关键支持。与互联网企业追求“快速迭代、规模优先”不同,芯片研发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一款高端AI芯片从设计到量产需3–5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唯有具备耐心的资本,才能支撑企业穿越“死亡谷”。

“风险投资的本质,是为不确定性定价,”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指出,“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真正的价值投资,是投向那些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硬科技企业。”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国家与市场的协同治理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国家引导型创新体系”(State-guided Innovation System)。与美国“市场主导型”(Market-led)模式不同,中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财政补贴与金融支持,弥补市场在基础研究与早期技术商业化中的“市场失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为此提供了理论解释:在技术不确定性高、资产专用性强的领域(如芯片制造),市场交易成本极高,容易导致投资不足。此时,国家介入可降低协调成本,促进资源向战略性产业集中。

寒武纪的发展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映照:其早期研发依赖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国家知识资产),融资过程中获得“大基金”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国家资本介入),上市后享受科创板绿色通道(制度便利)。这种“国家—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构成了中国科技突破的制度优势。

三、市场前景与制度优势:中国科技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3.1 巨大内需市场:技术迭代的“试验场”优势

中国科技产业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根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AI算力市场规模达1,860亿元,占全球32%,预计2027年将突破4,000亿元。这一庞大的需求侧基础,为本土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应用验证—反馈优化—规模扩张”正向循环。

以寒武纪为例,其MLU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与中科曙光合作,在多地部署AI城市大脑。智能驾驶:为多家车企提供车载AI计算平台。云计算:进入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的AI加速服务目录。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使中国企业在产品迭代速度上远超海外竞争对手。寒武纪芯片从MLU270到MLU370的升级周期仅2年,而英伟达同期产品迭代周期为3年。

3.2 产业链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设计环节,更体现在全产业链协同能力。从EDA工具(华大九天)、IP核(芯原股份)、制造(中芯国际、华虹)、封测(长电科技)到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显著降低了技术转化的交易成本。例如,寒武纪与中芯国际合作,可在14nm工艺节点上实现AI芯片量产,而无需依赖台积电。这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构成了关键的“供应链韧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

3.3 制度比较视角:中国模式的适应性效率

从比较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中美科技竞争本质是两种制度模式的较量:

美国模式:以市场自由竞争为核心,依赖风险资本与高校创新,强调“自下而上”的技术涌现;中国模式:以国家战略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资源,强调“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

在常规时期,美国模式更具创新活力;但在危机或战略竞争时期,中国模式的动员能力与资源集中效率更具优势。正如政治经济学家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所言:“不同制度各有其‘适应性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关键在于能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效应对挑战。”

当前,中国正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寒武纪的崛起正是这一制度逻辑的产物。它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胜利。

四、资本市场重估:从“消费溢价”到“技术溢价”的范式转移

寒武纪取代茅台成为A股第一股,标志着资本市场估值逻辑的根本转变。

茅台时代:估值基于“品牌溢价”“现金流确定性”与“消费刚需”,反映的是存量经济下的防御性逻辑;寒武纪时代:估值基于“技术壁垒”“市场潜力”与“国家战略价值”,反映的是增量经济下的成长性逻辑。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引擎的重新认知。在人口红利消退、地产周期见顶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唯一可持续的增长来源。因此,资本市场将更高估值赋予那些能代表“中国未来”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重估并非否定消费的价值,而是强调科技对消费的赋能。例如,茅台也在推进“智慧酿造”“数字营销”,其背后同样依赖AI、大数据等技术。未来真正的赢家,将是“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者。

五、结论:寒武纪时刻的制度启示

寒武纪问鼎A股榜首,是一个象征,更是一个信号。它宣告了中国经济发展范式的深刻转移:从依赖资源与消费的“旧逻辑”,转向依靠创新与技术的“新逻辑”。

这一转变的成功,源于三重力量的协同:外部压力下的战略破局:美国封锁倒逼技术自主,打破路径依赖;创投资本的长期赋能:风险投资与国家资本共同支撑技术长周期研发;制度优势的系统支撑:国家引导、市场机制与产业链协同形成“创新生态”。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的科技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其制度体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现出的“适应性效率”。未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这一制度逻辑将继续演化,推动中国从“技术追赶”走向“前沿引领”。

寒武纪的名字,源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个物种多样性急剧增加的地质时期。今天,中国科技产业正迎来自己的“寒武纪时刻”:在封锁与挑战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而资本市场,正是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忠实记录者与价值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