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总经理,就不能当董事长?
大家好,我是傻鱼
前不久,我一个朋友...
算了,就是我,不是我朋友,坦白点没啥不好。
我的老领导最近找我谈过一次话,交流的内容大致是:“公司创立以来,尤其是我任副总经理以来其它方面都没问题,但管理能力不好,不是我的强项。”
我理解的“其它方面”都没问题,应该是包括了创新思维与意识、战略眼光、路径规划及事业心方面。
之所以这么想,因为我所在的公司正处在创业期,而且当前正值干部选拔阶段,我认为的领导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这些。
而我自己也很自信,这些是我所具备的。
在职场的征途上,每一次与领导的深度谈话都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领导的这席话引发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如果管理能力真的是我的短板,是否意味着我注定不适合担任总经理?那么,我能否有机会担任董事长这个角色,甚至担任企业法人呢?”
今天也是想围绕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我的思考,说的不对的地方留言区大家相互交流。
01
总经理与董事长
舞台不同,角色迥异
我也时常会读一些管理的书记,无论是德鲁克的还是稻盛和夫的,近年看的最多的是宋志平的相关论述。
管理的本质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的核心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一洞见,精辟地揭示了执行者与决策者的根本分野。宋志平会长之前在中国建材履职的时候也时常讲这个观点。
总经理的战场: 是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转。他们制定详细计划、分配资源、协调部门、监督执行、解决问题,确保战略目标通过具体路径得以实现。
这需要极强的“落地管理能力”——对细节的掌控、对流程的优化、对团队的驱动。他们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确保每个乐手精准演奏,乐章和谐流畅。
董事长的制高点: 则截然不同。董事长更关注“为何而战”与“向何处去”。
核心职责在于把握企业航向:审视宏观环境、洞察行业趋势、制定公司战略、评估重大风险、选拔核心高管(尤其是总经理)、确保公司治理合规有效、维护股东及关键利益相关方关系。
他们如同远航巨轮的领航员,在惊涛骇浪中锁定星辰,指引方向。
因此,领导指出的“具体事务落地管理能力弱”,恰恰这是我的自信点也是自我PUA的点,我的专长所在——更接近“领航者”而非“操盘手”的思维模式。只敢说是更接近。
02
战略眼光是稀缺资源
董事长的核心资产
个人认为赛道如何选择取决于掌舵人的战略眼光,无论“弯道超车”还是“换道竞技”都是战略规划,选择做正确的事,坚持长期主义是掌舵人的定力。
而如何奔赴,是慢跑还是快跑,节奏如何把握是教练的专业能力。
在商业世界的残酷竞争中,清晰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其价值远胜于完美无缺的执行流程。
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深渊越近。
洞察未来的“望远镜”: 董事长不必事必躬亲处理报表细节,但必须具备穿透迷雾、预见产业格局演变的能力。也就是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他能识别技术颠覆的萌芽,感知消费者需求的微妙迁移,预判政策法规的潜在影响。这种基于深厚认知和敏锐直觉的战略洞察力,是驱动企业跨越周期的引擎。
资源整合的“磁石”: 董事长的重要职责在于为企业吸引和配置关键资源。
这不仅是资本,更包括顶尖人才、战略合作伙伴、政策支持乃至社会声誉。
马云在阿里早期并非技术专家,也非运营高手,但他以宏大的愿景和超凡的感召力,汇聚了蔡崇信(资本运作)、关明生(管理构建)等关键人物,构建了支撑阿里帝国崛起的核心生态。
知人善任的“伯乐”:董事长最大的智慧,往往在于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我“自以为是”的核心能力之一,应该是精准识别并充分信任能将战略落地的“操盘手”——那个能力互补的总经理。
乔布斯以其对产品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定义了苹果的灵魂,而库克则以其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运营效率,将这份灵魂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与惊人的商业价值。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也许这就是我埋藏心底没有表达的观点吧。
03
管理短板
并非董事长角色的“否决票”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董事长,其个人管理风格或具体事务能力常非传统意义上的强项,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成就伟业。
任正非的“灰度”与“放手”: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坦言自己不懂财务、不懂管理,甚至声称在华为早期“天天思考失败”。
他的核心力量在于哲学层面的思考、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塑造。
他将具体的运营管理交给了轮值CEO体系,自己则聚焦于思想引领和关键时刻的决策。
张一鸣的“Context, not Control”: 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其管理理念核心是提供充分的“Context”(上下文、背景信息),而非事无巨细的“Control”(控制)。
他极度重视信息透明和公司文化塑造,通过打造高效的信息流转平台和自驱型组织,减少了对传统管控手段的依赖。他的核心精力放在把握技术趋势,就比如AI、算法模型,放在产品逻辑创新和全球化战略上。
马云的战略与生态构建:马云多次公开表示自己不懂技术,也并非细节管理者。他的天才在于对电子商务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极具感染力的愿景描绘、以及构建庞大商业生态(电商、金融、物流、云)的顶层设计能力。
他将具体的执行交给了以陆兆禧、张勇等为代表的“子弟兵”。
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共性:伟大的董事长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
他们不追求在管理细节上亲力亲为,而是将精力投注于无人能替代的战略思考、文化塑造和关键人才任用上。
04
迈向董事长席位
如何弥补与精进?
这个段落的内容和标题我想了很久,怎么写?
其实自班子调整后我一直在反思,想通了很多,也平静了很多。
无谓的自我内耗没有必要,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方向。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
认识到自身管理短板并非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从“强战略、弱管理”的现状迈向成功的董事长,需要刻意的能力重构:
1、拥抱治理,精研规则: 董事长角色要求对公司治理有深刻理解,这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一直强化的内容,
学习《公司法》、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清晰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尤其是总经理的权责边界。
明白哪些决策属于董事会,例如战略批准、重大投资、高管任命等等,哪些应授权管理层。理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2、构建信任,赋能搭档:找到并坚定支持那位能弥补你管理短板的优秀总经理,是董事长的首要任务。
这需要识人的慧眼、用人的魄力,以及最重要的——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伙伴关系。
清晰传达战略意图,充分授权,关注结果而非过度干预过程。
就像前文举例的任正非之于轮值CEO、马云之于张勇、乔布斯之于库克一样,学会成就你的“另一半”。
3、升级思维,着眼全局: 从关注具体业务线,跃升到审视整个产业生态、资本格局、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
培养建立和维护与股东、核心投资人、政府、行业领袖等关键利益相关方深度关系的能力。董事长是企业的“首席外交官”和“形象代言人”。
4、锤炼决策,担当风险: 在信息不完全、时间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为企业的重大方向性选择(并购、转型、退出)做出最终决策并承担责任,这是董事长的核心职责。
这需要极强的心理韧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对风险的深刻认知与管理艺术。
05
扬长避短、方位大道
至此今天想聊的也基本结束了。
今天看来,领导的反馈并非否定,恰恰应该是一次珍贵的自我定位校准。卓越的企业,从不需要全能的神话主角,而是需要能力互补的黄金搭档。
与其在“管理短板”的阴影下自我怀疑,不如勇敢地抬头仰望董事长的职责高峰。那里需要的是深邃的战略洞见、果断的方向抉择、关键资源的整合智慧、以及对卓越“操盘手”的识别与信任。
真正的领袖,不在于弥补所有裂缝,而在于认清何处该架桥,何处该铺路。
管理能力弱,从来不是攀登董事长高峰的阻碍;相反,它可能恰恰是命运在提醒你——属于你的战场在更辽阔的战略云端。
在此,愿与大家共勉,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上,我们都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企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如果您喜欢我得文章,请关注本人公众号:辉见Vision
热点资讯
- 小公主7岁生日派对盛况,杜若溪亲手布置满满爱
- 堪比《魂武帝皇》的东方玄幻神作集合,惊喜不断
- 欧盟关税投票:德国力拒压力,匈牙利站队中国!
- “崂山精酿之夏·2025海东东72h精酿漫游”来了!
- 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去哪里找?PC端大模型都在这
- 还原世俱杯冲突真相! 原来佩德罗有这些小动作, 大家错怪恩里
- 魔兽世界属于fps游戏吗
- 新华社专访王楚钦再谈奥运失利,字字不提樊振东,句句羡慕樊振东
- 北大硕士相亲屡屡受挫,百万年薪房产加持为何仍难赢芳心
- 谢霆锋留10亿给儿子,张柏芝的付出终被谢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