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美联储新大佬喊话猛降息2%!关税飙到145%,老百姓真成“提款机”了?

点击次数:123 发布日期:2025-10-11 01:38

美联储开会那天,气氛有点不对劲。

11个人都点头同意降息25个基点,就一个人举手反对。

这人叫斯蒂芬·米兰,上任才一天,屁股还没坐热,就敢对着整个委员会说“不”。

他还不是简单反对。

他要一口气降50个基点,直接把利率干到2%。

这数字听着不大,可比当时的政策低了整整两成。

相当于开车的人本来只踩了一脚刹车,他非得一脚油门到底。

更离谱的是,这哥们儿进美联储的还挂着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头衔。

工资没领,职位留着,说是“暂时休假”。

这种操作以前从没人干过。

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这是来管钱的,还是来听命令的?

米兰是纽约人,1983年生,爹妈都是公务员,家里饭桌上聊的不是天气,是政策。

他小时候就爱问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税要收”、“那个钱该不该花”。

后来在波士顿大学念书,一开始学化验瓶瓶罐罐那一套,结果实验室待不住,转头去了经济系,顺手还修了个哲学课。

休谟那套怀疑论把他脑子打开了。

他开始学会质疑一切,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

再后来去了哈佛读博士,导师是个狠角色——里根时代的白宫经济顾问老大。

那人教他:别光会算数,得让人听懂你在说什么。

这话他记了一辈子。

所以他写东西从来不堆术语,专挑大白话讲复杂事。

华尔街他混了十年。

先是在荷花池资本看货币市场,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好多国家把自己的币管得太死,搞得全球资金乱窜,美国这边反而吃亏。

他在富达投资干过,最后在索瓦纳姆当上了宏观主管,天天琢磨怎么让美国赚更多。

2020年他拐了个大弯,进了特朗普政府,成了财政部长身边的高参。

疫情来了,2.2万亿的救助法案就有他一份功劳。

拜登上台后他回了华尔街,和朋友合伙搞对冲基金。

但没几年他又跑了,2023年一头扎进曼哈顿研究所,开始疯狂写文章。

一年半写了33篇。

有几篇还上了《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

其中一篇叫《脆弱与稳健的再工业化》,讲的是怎么把工厂和工作抢回美国。

核心就一条:加关税。

不是猛加,是慢慢加,逼别人低头。

这篇文章被特朗普团队盯上了。

接着他又扔出一篇《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外号“海湖庄园协议”。

里面说,美国可以通过压低美元汇率来多卖货、少进货。

但自己贬值太难,干脆让别的国家“补偿”我们。

比如接受我们的差别化关税。

这套理论后来成了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底子。

2025年1月,米兰被任命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专门设计关税打法。

然后他进了美联储,把这套思路也带了进去。

他在纽约一次演讲里说,加关税不仅能减少赤字,还能增加信贷,让更多钱在国内流转。

中性利率就能往下压0.7个百分点。

所以现在利率太高了,必须猛降。

经济学圈炸了锅。

克鲁格曼说他是给特朗普的政策擦屁股,找理由。

萨默斯更狠,说“海湖庄园协议”纯属幻想,谁也不会答应。

伦敦大学的贾尔斯教授直接骂他是“巫术经济学家”,挑数据像挑衣服,合身就穿,不合就扔。

可米兰不在乎。

他在美联储就像一块石头砸进池塘。

这地方向来讲究稳,讲究共识,讲究一步一步来。

伯南克当年就说,非得大家都点头才能动。

米兰偏不。

他公开唱反调不说,还拉人写文章,把美联储批得体无完肤。

他说14年的理事任期太长,独立性过头了,搞出“集体盲区”,脱离老百姓。

他提了一堆改革:总统能随时开掉美联储主席,理事任期砍到8年,卸任后四年不准进政府,所有12家储备银行行长都有投票权,预算归国会管。

这些想法要是真落地,等于把美联储重新组装一遍。

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人说,近三十年没见过这么猛的方案。

有人担心,这哪是改革,分明是要把央行变成白宫的传声筒。

联邦金融分析公司的佩特鲁说得直白:米兰肯定代表总统说话。

胡佛研究所的科克伦警告,让总统控制央行官员,就是动摇独立性的根基。

鲍威尔主席只能反复强调“我们是独立的”,可从不正面回应米兰的事。

市场开始慌了,怕美联储的专业形象一点点被磨掉。

米兰这个人,现在成了观察美国政经关系的一面镜子。

他一身兼两职,一张嘴说两套话,做的事全都往一个方向靠:加强总统对经济的掌控。

他的政策听着是为了美国好,可味儿越来越政治。

降息刺激经济,加关税讨好选民,全卡在选举周期上。

可风险呢?宽松太多可能通胀回头,关税打起来全球跟着遭殃,最后美国自己也吃苦头。

我不知道他是真想救经济,还是只是颗棋子。

但他确实打破了美联储一百多年的老规矩。

以前这里讲专业,讲长远,讲避政治。

现在呢,有人开始怀疑,它还能不能守住底线。

如果有一天美联储真的听命于白宫,那不只是美国的事。

全世界的钱袋子都会抖三抖。

我觉得吧,一个人可以有想法,可以激进,可以挑战传统。

但当你手里握着影响亿万人钱包的权力时,你得想清楚,你是为谁服务的。

是为数据,为人民,还是只为某个办公室里的那个人。

这事还没完。

风还在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