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110岁开国少将,唯一长征健在者,党龄超92年,岁月不败英雄

点击次数:194 发布日期:2025-08-04 22:09

一位百岁老人,在收到一枚入党50周年纪念章时,脸上洋溢的喜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份纯粹的欢欣,似乎超越了他一生中获得的任何显赫军衔或无数战功。这枚小小的党徽,为何能让这位世纪老兵如此心驰神往?

这份深情,或许正是他能被评价为“岁月不败英雄”的答案。这位老人就是张力雄将军,截止到去年,他已是110岁高龄,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走过长征、依然健在的开国将军。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史诗,承载着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那年,他选择走向革命

张力雄将军的革命之路始于1929年,那时他年仅16岁,便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青团。两年后,在他18岁时,又进一步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在当时的福建才溪乡,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因为他是乡里第一位投身革命洪流的青年。

1932年,19岁的张力雄加入了红军,随即被送往红军学校深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了军事技能的锤炼,更在思想上完成了蜕变。红军学校毕业后,他被任命为红34师100团1营机枪连的指导员。

当时,营长亲手赠予他一把左轮手枪,并郑重叮嘱他:“多打敌人,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的胜利立功!”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深深烙印在张力雄的心中。在1934年1月,年仅21岁的张力雄代表34师,前往瑞金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他有幸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亲切地与他交谈,并赞扬道:“才溪乡是模范乡,你要争做模范啊!”领袖的这番教诲,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鼓励,更点亮了他成为一名红军政治主官的坚定使命。也正是在那一年,他晋升为红34师100团的政治委员,肩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征途血火磨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张力雄当时担任红五军团教导大队的政治委员,肩负着艰巨的后卫任务。在长征初期,白云山一战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印记。

面对强敌,他率领仅有的800余名战士,巧妙运用游击战术,成功地拖延了敌军三天三夜。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为主力部队的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展现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长征途中,三过草地的经历更是对意志的极限考验。

饥饿、沼泽、疲惫以及每天清晨倒下的战友,构成了张力雄记忆中最艰难的画面。为了救济饥饿的战友,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军团长寻淮洲赠送给他的那根皮带,并鼓励全团官兵一同奉献。他说,当时能分给战友的,就只有自己身上仅剩的食物。

那段日子,张力雄亲身经历了无与伦比的艰苦,目睹了无数战友的牺牲。到了1936年末至1937年初,红五军在高台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3000多名官兵在这里捐躯。作为当时的红5军团政委,张力雄在这场被他称为“长征以来极少见的激烈战斗”中,左腿中弹,身边的警卫员也在炮火中牺牲。

身负重伤的他,在当地老乡的救助下得以幸存。伤势稍有好转,他便忍着剧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西路军总部,与总指挥徐向前汇合,回到了部队的怀抱。

忠诚未改,功勋永续

1937年后,张力雄回到延安接受了新的训练和学习。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前往太行山区,与司令员皮定均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豫北抗日根据地。他们在这里成功智取林县,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张力雄将军更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1961年,他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这份晚来的荣誉,在他看来,更多的是对一生为国奉献的见证,而非个人的浮华名号。

尽管历经磨难,张力雄将军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1999年,他被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联合评价为“全军世纪杯健康长寿老干部”。医生们更是对他赞不绝口,称赞他“90岁的年纪,60岁的身体”。

2003年春节,在90岁生日寿宴上,他曾自信地表示,自己有信心活过百岁。将军不仅长寿,更将晚年时光投入到革命精神的传承之中。1998年,98岁高龄的他亲手绘制了一幅详细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将其慷慨捐赠给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拒绝了高价收购的提议。

2016年,他向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长期以来,他一直活跃在家乡,经常给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多次捐助图书和奖学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着下一代。在家庭中,他也时刻教育子女传承革命精神,每年的年夜饭,他都会提醒孩子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时代见证,精神永存

张力雄将军收到党徽时的那份孩童般的喜悦,正是他一生对党忠诚、对信仰坚守的生动注脚。这份情感,远超那些显赫的军衔和荣誉所能承载的重量。他不仅是新中国革命的基石与丰碑,更是“岁月不败英雄”的鲜活写照。

他用自己的百年人生,诠释了真正的英雄,并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在于为国家和民族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一生。他的故事,清晰地昭示了信仰的力量、坚韧的价值,以及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永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