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待见,还赚着钱?日韩越对华双标,为何中国游客仍蜂拥而至?
中国人的足迹正遍布全球。2025年上半年,出境旅游人数已经突破一亿大关,这股强大的消费力量,无疑展现了国人探索世界的旺盛意愿。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备受中国游客青睐的热门目的地,却又时常流露出复杂甚至公开的不友善态度。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与社会层面的排斥并存,形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明明“不待见”写在脸上,中国游客仍旧前赴后继,挤破门也要去?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重点关注韩国、越南和日本这三个典型国家,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对中国游客产生的影响。
赚着钱还嫌弃,图啥?
中国游客的到来,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以韩国为例,其旅游业贡献了GDP的约百分之三,其中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中国游客的消费。
2025年前五个月,韩国接待的七百多万外国游客中,中国游客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的消费力直接支撑着当地的旅游市场。
同样,越南在2025年前五个月也迎来了超过二百三十万的中国游客,同比增长了近五成。中国游客已经成为越南最大的客源地,显著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收入。
日本更是如此。2025年上半年,约四百万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尤其在节假日期间,他们的消费对日本经济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如果没有中国游客,日本的旅游市场恐怕会显得格外冷清。
中国游客选择这些目的地,并非盲目。他们通常会综合考虑经济实惠、景点吸引力以及签证便利等实际因素。例如,许多航线直达,购物价格也相对便宜,签证办理过程也简单快捷。
赴韩国的中国游客,不少是冲着医疗美容服务去的,或是为了追随流行文化,观看K-pop演唱会。这些都是国内难以替代的体验。
而前往日本的游客,则钟情于其经典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比如春日的樱花、雄伟的富士山和古老的京都寺庙。同时,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商品,加上汇率的优势,使得在日本购物显得非常划算。
选择越南的中国游客,则看重其机票价格便宜、地理距离近、海滩风景优美以及河内、胡志明市独特的街头美食诱惑。
即便有些游客听说过可能遭遇不公对待,但权衡之下,高性价比仍是他们选择前往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为了整体的划算和体验,一些小摩擦或不快,忍受一下也就过去了。
偏见从何而来?
这些国家对中国游客的态度复杂,其根源往往深植于历史恩怨与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中。
日本与中国之间存在深层历史恩怨,这使得一些言论和行为,比如2017年日本酒店内公然摆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书籍,直接触及中国人民的历史伤痛,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韩国也曾因地缘政治事件,例如THAAD导弹部署,导致中国暂停团体旅游,这加深了韩国民间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近期调查显示,韩国年轻一代对华负面情绪有所增长,这与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韩国政府的政策导向都有关联。
越南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南海领土争议,持续加剧了越南民间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尤其在疫情期间,这种反华情绪更为强烈,甚至出现了将疫情“甩锅”给中国的言论。
媒体的放大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形成,也助长了这种偏见。韩国媒体经常报道中国游客的一些行为,比如乱扔垃圾或者大声喧哗,这些报道让当地人感到不舒服,并形成了负面刻板印象。
网络上,也经常出现“中国人别来某国了”这类排斥言论。越南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游客抢占了当地资源,还制造了混乱。日本的一些女性群体也抱怨,认为中国游客的行为打扰了她们安静的生活。
有趣的是,官方态度与民间情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韩国,某个曾享有免签便利的岛屿(济州岛),当地居民曾发起抗议,呼吁取消对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街头甚至出现了相关的抗议标语。
日本在民间言论上表现出对中国的抵触,但在经济层面,日本政府和旅游业却又极力争取中国游客的到来。
尽管民间存在抱怨,但韩国、越南、日本等国政府仍然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通过简化签证手续等方式,努力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这体现了经济需求与民间情绪之间的拉扯。
双重标准下的委屈
中国游客在这些国家常常遭遇令人不快的经历,双重标准下的困境让他们感到委屈和愤怒。
在韩国,疫情期间,中国旅客曾被要求佩戴黄色识别牌,并被强制进行高价的自费核酸检测,即便他们提前做过检测也无效。
越南海关官员曾针对中国游客索要小费,如果不给,就会故意拖延办理手续。相比之下,其他国籍的游客则能顺利通过。
2017年,甚至有中国游客因拒绝支付小费,在越南机场与安检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并受伤,导致骨折。这让人感到不安。
越南的商家也对中国游客实行区别定价,同款商品,中国游客购买时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一些商户甚至直接挂出中文牌子,明确表示不接待中国游客,还有人做出侮辱性手势,比如竖中指,这无疑是对中国游客的公然挑衅。
韩国曾有报道指出,在特定时期,部分韩国机场对中国公民设置了限制,或者旅游团会强制游客消费,如果不消费就会被赶下车。这些做法让中国游客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公。
语言和文化差异也常常引发冲突。在韩国,社会上存在一些针对中国群体的负面言论,比如指责他们“喧哗”、“扰民”和“占用资源”。
在日本,2023年曾有言论,将中国游客入境与当地核废水排放以及相关海产品消费挂钩,这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部分便利店也曾出现拒绝中国顾客入内,并伴随侮辱性言语的情况。
安全和尊严的挑战更是让中国游客感到担忧。在越南,中国游客面临人身安全威胁的风险,有时街头的小孩会向他们吐口水或者比中指。
近期,也就是8月18日,日本发生了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袭击事件,这已经引起了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高度关注和提醒,并呼吁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这些行为被中国游客视为对个人尊严的践踏,更是对国家感情的伤害。许多中国游客因此开始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前往这些国家旅游,甚至有些人已经决定不再踏足这些地方。
结语
尽管这些国家的当地社会存在对中国游客的抱怨甚至排斥,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地人需要赚取中国游客带来的收入,而中国游客则享受着旅游带来的乐趣和便利。
如果日本、韩国、越南等国持续挑战中国人民的底线和民族感情,它们将面临失去巨大中国旅游市场的风险。
这些国家理应改善对中国游客的态度,提供更加友好和热情的服务,让每一位中国游客都能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欢迎。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进一步挑战中国人民的底线,才能真正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
旅游的本质首先是经济驱动,感情因素往往退居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即便面对不友善,中国游客仍会选择前往。从长远来看,通过更多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或许能够逐步缓和彼此间的误解,最终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热点资讯
- 小公主7岁生日派对盛况,杜若溪亲手布置满满爱
- 堪比《魂武帝皇》的东方玄幻神作集合,惊喜不断
- 欧盟关税投票:德国力拒压力,匈牙利站队中国!
- “崂山精酿之夏·2025海东东72h精酿漫游”来了!
- 还原世俱杯冲突真相! 原来佩德罗有这些小动作, 大家错怪恩里
- 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去哪里找?PC端大模型都在这
- 魔兽世界属于fps游戏吗
- 新华社专访王楚钦再谈奥运失利,字字不提樊振东,句句羡慕樊振东
- 北大硕士相亲屡屡受挫,百万年薪房产加持为何仍难赢芳心
- 谢霆锋留10亿给儿子,张柏芝的付出终被谢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