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头重脚轻的“追猎者”:二战德军的伏击利器还是设计败笔?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25-07-11 18:15

从1944年6月开始,Jagdpanzer 38,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追猎者”坦克歼击车(Hetzer),开始大量投入使用。这种小型装甲战斗车辆深受军迷和模型爱好者的喜爱。然而,这款坦克歼击车的实际性能和作战能力究竟如何?评估一个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并不容易,这种评估应该是基于诸如装甲、火炮口径或最高速度等客观性能数据,还是基于其实战表现和历史地位等其他因素?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呈现一个基于历史现实的看法。

发展进程

在1943年11月26日英国对柏林的猛烈空袭中,位于柏林博尔西格瓦尔德(Borsigwalde)的阿尔凯特公司(Alkett)遭到严重打击,导致三号突击炮生产中断。其他公司无法弥补交付的短缺。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德国陆军最高指挥部(OKH)考虑委托布拉格的BMM公司(前身为CKD)制造这些宝贵的车辆。但BMM没有能力生产24吨的战斗车辆,于是决定开发生产一种重量13吨的轻型突击炮(Sturmgeschütz)。当时在德语使用中,“Sturmgeschütz”和“Jagdpanzer”这两个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的。当分配给炮兵部队时称为突击炮,而当用于装甲部队时则称为坦克歼击车。

照片中的追猎者编号为132,是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纵队的一部分,在苏军发起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幸存的德军部队穿过了一个匈牙利城镇,照片拍摄于1944年8月20日

BMM公司使用了PzKpfw 38(t)的主要组件和计划中的侦察型PzKpfw 38 nA的关键部件。车体被加宽,并配备了倾斜的装甲板。装甲结构由四周倾斜的钢板组成。前装甲厚度为60毫米,可以抵御75毫米反坦克炮的攻击。其他位置装甲厚20毫米,能够防御12.7毫米口径的穿甲弹。发动机采用了PzKpfw 38(t)的发动机,但输出功率从125马力提升到了160马力。设计最高时速达到60公里/小时,希望它具备良好的机动性。最初的计划是在倾斜的前装甲上直接安装一个75毫米无后坐力炮,通过球形支架进行安装。

追猎者的部分设计灵感来自罗马尼亚的马夏尔(Maresal)坦克歼击车,德国官员曾考察该车,一度考虑将其用于德国陆军,但该车必须纠正太多实际问题

由于这种火炮未能及时完成研发,1944年1月该车改为装备75毫米口径的Pak 39型反坦克炮(Panzerjagerkanone 39)。该炮原本计划用于四号坦克歼击车(leichter Panzerjäger IV)。其弹道数据与75毫米口径的KwK 40(Kampfwagenkanone40)或Stuk 40(Stumkanone 40)相当,KwK 40和Stuk 40于1942年被安装在四号坦克和突击炮中,以应对苏联T-34和KV坦克带来的威胁。到了1944年,该炮的穿透性能仍然足以击败大多数对手,只有在面对装甲非常厚重的JS-2时才需要采用特殊战术。

在研发阶段,四辆旧型PzKpfw 38 (t)的坦克底盘增加配重达到了十三吨的重量。通过将引擎转速从每分钟2200转提高到2800转,发动机的性能可以提升至180马力,比设计要求多出20马力,转向系统和变速箱则维持标准配置。

建造中的第一辆追猎者原型车,该车于1944年4月1日完成

这四辆原型车在1944年3月至1944年4月11日期间,进行了测试。测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损伤,尽管都是些小问题。发动机风扇和刹车被证明无法应对增加的重量,钢板弹簧、负重轮和履带螺栓也明显出现更大的磨损。这些经验被纳入了后续的开发中,并且其中一些缺陷已经得到了修正。

1944年1月,装备部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要求尽快开始生产追猎者,并设定了一个中期的月产量目标,每月生产300辆。与此同时,三号突击炮G型和四号突击炮的生产也得到了加强,在1944年内计划生产的无炮塔突击炮数量将明显超过四号坦克的数量。

追猎者的木制模型上还带有炮口制退器,在随后的修改中被移除

新型坦克歼击车的木制模型经过轻微修改后,生产开始了。1944年3月交付了3辆,而大规模生产于4月开始。首批完成的20辆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当天向他进行了展示。根据各种报道,这些追猎者当时并未完全完工。在向希特勒展示时,有部分部件还没有进行安装,包括PaK 39的炮盾。展示结束后,这20辆坦克歼击车被开回工厂,补装了缺失的部件(但从当时拍摄的照片来看,大多数车辆似乎都是完整的)。

1944年4月20日,首批20辆量产型追猎者在新型德国装甲展示会上被展示给阿道夫·希特勒,以庆祝他的生日

根据1944年6月28日由德国陆军总参谋部(General Stab des Heeres)发布的报告,截至6月20日,仅交付了36辆追猎者。这些车辆并未送往作战部队,而是分配给了预备役部队、位于波兰米拉瓦(Mielau,现波兰称 Miława)的坦克歼击车训练营以及位于德国库默斯多夫(Kummersdorf)和普特洛斯(Putlos)的研究机构。

报告中提到了一些主要问题:在首批车辆出厂后发现,追猎者的整车重量增加至15吨。重量的增加导致该车头重脚轻,前部比后部矮了10厘米。驱动组件、变速箱、悬挂系统和离合器都出现了过载现象,前部过重还威胁到转向系统的正常运作。报告最后明确表示需要进行重点改进,为了减轻重量,建议对后部装甲进行修改,但具体如何修改并未详细说明。1944年8月,该车安装了新型炮盾,车重减少了200公斤。.

Jagdpanzer 38原型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Hetzer“追猎者”

追猎者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在部队中,“追猎者”这个暗示性的名字似乎是最受欢迎的(Hetzer在德语中有两层含义:猎犬和政治煽动者)。

车辆评估

由于在战争时期,追猎者的开发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最初,该车优先确保其机动性,但在开发过程中,这一要求不得不重新审视。使用现有组件无疑将使开发过程更加容易。由于最厚的装甲和火炮等都安装在前方,导致该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头重脚轻。更糟糕的是,为了给驾驶员腾出空间,武器安装位置还从中间偏离了30厘米。

计划中的13吨车重也无法实现。在每分钟2800转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60马力,功率重量比仅为可怜的12.3,车辆的实际战斗重量显然会更高。大多数资料称其全车重量为15吨,但德国服务指令D 665/62(German service instruction D 665/62)中提到的是16吨(也可能是完全装备后的重量)。发动机功率也被标注为在每分钟2600转时为150马力,这使得功率重量比仅有9.3。

1944年在一个训练场上,一辆看起来崭新的指挥型追猎者。火炮和前装甲的重量导致了车辆前部明显的下沉

德国坦克似乎都会超重,黑豹坦克的重量从最初的30吨增加到46吨。与追猎者相比,同时期的美军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发动机输出功率有400马力,功率重量比为22.6。该车配备了扭杆悬挂和自动变速器,并且火力也略优于追猎者(M18“地狱猫”的火炮为76毫米的M1),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可以假设,追猎者在泥泞或雪地中的机动性必会受到严重限制。冬季履带通过单侧加宽可以减少地面压力,但这并不足以弥补。

这辆被遗弃在德国西部某地的追猎者正由美军检查,车辆看起来像是被涂上了白色涂料

追猎者没有可旋转的炮塔,节省了重量,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加强前装甲。车辆整体高度仅为约2米。在防御时,轻型坦克歼击车可以很容易地布置在防御工事后方。该车安装的火炮原本计划应有左右各15度的射击范围。但在实际量产中,PaK 39只能向左旋转5度,向右旋转10度。因此在使用时,发动机几乎必须一直运转,炮手只能在与驾驶员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捕捉目标。

站在车辆前的德军官员们强调了新型坦克歼击车的外形。追猎者易于隐蔽,是一种强大的伏击武器

而连续转向对制动器也施加了过度的压力,尤其是在松软的地形上,导致车辆磨损加剧或发生故障。这也让该车从隐蔽位置进行悄然部署变得更加困难,发动机的声音会覆盖其他声音,频繁的转向让车辆更容易被敌方发现。拥有旋转炮塔的坦克歼击车(如M18)则没有这些问题,从掩体中识别和瞄准敌人相对简单,无需启动发动机。在进攻时,还可以通过旋转炮塔在移动中攻击目标,无需移动车辆。

显然,这些缺陷必须通过适当的战术来弥补,但上述大部分技术缺陷本可以避免。陆军武器办公室(Army Weapons Office)通常的流程是在原型车展示后,少量生产一批用于高层检查和部队测试,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缺陷,之后才会授权大规模生产。然而在1944年,战争的进程和德国工业产能的下降迫使其必须立即开始生产。

1944年6月19日,BMM工厂的追猎者装配线,斯柯达和 BMM 共组装了大约2,827辆追猎者

服役情况

首批90辆追猎者于1944年7月交付给两个陆军坦克歼击营(第731和第743营),被派往了东线。这些部队类似于突击炮兵部队的突击炮营,部署在集团军中。根据前线情况,会临时命令它们纳入如步兵师等较小的指挥作战单位。1944年8月,更小的连级编制(通常配备14辆追猎者)分配给另外八个部队,主要是步兵师,这些部队始终隶属于各自的上级部队。

这辆追猎者隶属于第731坦克歼击营,在炮盾下方,勉强可以看到该营的标识,731坦克歼击营与第16集团军在库尔兰(Kurland)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

1944年8月7日,装甲部队的第一份总结报告非常积极。追猎者被描述为有效,无线电通讯良好,在支援步兵攻击中作用明显,前装甲能够承受敌方76.2毫米武器的多次射击。然而,报告指出,追猎者对于完全摩托化的部队来说太慢了,报告没有提供更多关于这一点的更多详细信息。

到战争结束时,有超过2800辆追猎者被交付部队。大多数分配给了各个步兵师和国民掷弹兵师,以连级编制为主。而较大的数量(约20到30辆)则分配给了装甲掷弹兵师、集团军坦克歼击师和一个突击炮旅。由于其设计为突击炮,追猎者的部署可能受到限制。在1944年10月的《装甲部队新闻公报》(Panzer Troops News Bulletin)中发布了该车明确的使用指南,取代了之前发布的手册,新的指南中禁止在松软的地形中使用追猎者,并且该车从未允许以排级规模(四辆车)以下使用。

另一张第731坦克歼击营的追猎者在1944年夏天拍摄于库尔兰的照片

通常,坦克歼击车隶属于步兵部队,要么作为更大部队的一部分,要么作为师内的坦克歼击车连。这两个军种之间的良好协作是至关重要的,追猎者的存在给战斗部队提供了高水平的支持。坦克歼击车能够在动态作战中有效对抗敌方坦克或炮兵阵地,掷弹兵的密切监视也保证了追猎者免受敌方近距离战斗的坦克歼击小组的威胁。

德军在训练中,特别强调了有效协作,但在实际作战中,情况往往并不如此。追猎者经常被迫返回补给,以获取弹药或燃料。在作战过程中,步兵的战斗任务与车辆的近距离保护之间反复出现问题。有时,这会导致车辆的损失。坦克歼击车的战术指挥官需要采取果断立场,拒绝步兵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来自第106装甲旅“统帅堂”(Feldhernhalle)的人员和装备照片。第106装甲旅于1944年7月由“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的残部组成,该师在1944年6月的苏军进攻中被击溃

一份1945年3月的战斗报告揭示了追猎者的优势和劣势。德军曾命令对奥德河(River Oder)西岸屈斯特林(Kustrin)地区的苏军桥头堡进行反击。在这之前的1月12日,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维斯瓦河(River Vistula)发起了向奥德河的进攻。苏联人在14天内推进穿过波兰,并在1月底到屈斯特林。但朱可夫的部队不得不在屈斯特林前停下脚步,他们的快速推进使得补给单位落在了后方。到了2月2日,苏联第5突击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穿过了屈斯特林北部,在奥德河西岸构筑了一个桥头堡。2月处在严冬,奥德河结冰,因此河流不再是真正的阻碍。

根施马尔的作战行动

到了1945年3月底,德军组建了“一千零一夜”战斗群(1001 Nights),决心对屈斯特林的苏军桥头堡进行了一次反击。在行动失败后,战术指挥官的战斗报告描述了战斗过程:

战斗群“一千零一夜”于1945年3月27日凌晨2时对根施马尔(Genschmar)发动了攻击,出动了来自第2步兵团的三个步兵连(作战力量390人)和来自党卫军第560坦克歼击营的49辆追猎者。通过前几天的深入侦察,所有部队的指挥官和副官都详细了解了接近路线和地形条件。进攻一开始,所有步兵连的电台由于敌方行动而失效,指令只能由步行的传令兵传递。坦克歼击车的电台也受到严重的大气干扰,使得通讯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通讯。

尽管如此,当时进攻进展顺利,只有在根施马尔左侧的攻击受阻,城镇的防御非常坚固。4辆JS重型坦克位于城镇南方,另有4辆位于东南方向的林区,组成了强大的桥头堡。即使增加了铁拳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的使用,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进攻继续进行,步兵连暂时避开了这些强大的据点。

1945年3月27日的根施马尔作战地图,这是根据战后的作战报告绘制的

此时,来自亨丽埃特霍夫(Henriettenhof)北部和威廉明霍夫(Wilhelminenhof)南部以及根施马尔湖(Lake Genschmar)南岸的强大侧翼火力不断袭来。而根施马尔的坦克火力、狙击手和榴弹发射器造成部队损失严重。

坦克歼击车在松软地形中难以跟随步兵,多次陷入困境。寻找沟渠的通过路线浪费了大量时间。步兵不得不在没有重武器支援的情况下对抗这些抵抗据点,导致进一步的损失。黎明时分,一个步兵连仍在设法越过根施马尔以西的沟渠,得以推进到城镇的西侧。部队在无保护区域被从根施马尔西面和亨丽埃特霍夫北面驶来的坦克完全摧毁,敌方坦克保持在我们的近战武器射程之外。最终,只剩下15人,不得不撤退回。

随着太阳升起,坦克歼击车和步兵从四面八方受到敌方炮兵、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火力攻击。坦克歼击车的火炮在超过500米的距离上对大多数敌方重型坦克无效,继续守住这一地区已变得不可能。

战斗损失

1名军官,50名士官和士兵阵亡。8名军官和328名士官和士兵受伤。此外,还有32名失踪人员需要计入。25辆坦克歼击车无法行动,其中5辆全损必须报废。

13这辆追猎者最终倒在德国的一片森林中,看起来它是被遗弃在这里的,旁边的乘员已经阵亡

在掷弹兵的攻势支持下,坦克歼击车成功击毁了4辆JS坦克、3辆KW-1坦克、8辆T-34坦克、2辆KW-2坦克、2辆突击炮和1辆装甲侦察车。

另有1辆JS坦克被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击毁。此外,1门122毫米火炮、27门76.2毫米反坦克炮、3具榴弹发射器、2挺冲锋枪、21挺轻机枪、15支反坦克步枪、2辆卡车和10辆拖车也被摧毁。

战术指挥官的评估

进攻失败主要是由于地形条件困难,坦克歼击车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众多的溪流和沟渠导致通行困难,部队不得不重新集结。来自亨丽埃特霍夫和威廉明霍夫方向的强大侧翼火力也导致了重大损失,这些威胁本应被消除。

尽管如此,如果进攻在前一天晚上8点开始的话,这次进攻会是成功的。突破进入根施马尔会在黑暗中进行,敌方的防御力量会显著减少,而坦克歼击车也会在关键时刻出现以击退敌方的反击。

在1945年3月27日早上,三个步兵连的战斗力量只剩下40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共发射了150枚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党卫军第560坦克歼击营于1945年3月成立,报告中提到的49辆追猎者并未在官方分配清单中记录。这些车辆可能是从向东运送的60辆追猎者中抽调的,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混乱情况下发生的。

对根施马尔行动的评估

这份报告中提到,战斗开始前,所有参与行动的指挥官和副官都详细了解了接近路线和地形条件。事后看来,这显然是不足的。被苏军占领的根施马尔镇位于奥德河低地,距离河流不到2公里。该地区在3月底已经大部分解冻,至少可以判断出,这对装甲部队是不利的。

美军士兵正在检查一辆废弃的追猎者,照片拍摄于1944年12月的比利时

城镇前的南面由根施马尔湖和几条排水沟渠环绕,其中一些沟渠较大,横穿通往城镇的道路。西面200米处也存在沟渠,几乎完全包围了城镇,城镇边缘还有一条较窄的沟渠。这意味着城镇和周边农场的苏联部队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

根施马尔以西的区域没有植被覆盖,一方面让部队靠近变得更容易,但另一方面为守军提供了清晰的射击视野。城镇以西的区域还散布着一些农庄,这些农庄也被苏军占据。根施马尔以西的区域、北部的亨利埃滕霍夫和东南部的威廉敏内霍夫都被苏军巧妙地利用。在德军进攻开始前,这些农庄本应进行侦察,以便它们可以作为坦克歼击车和步兵的中间目标和提供掩护。

1945年5月,捷克起义军在布拉格缴获了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在布拉格起义的战斗中,德军和捷克起义军双方都使用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一千零一夜”战斗群的战术指挥官称步兵的无线电通讯几乎完全失效,“由于敌方行动”,最有可能是设备因苏军炮火而丢失。奇怪的是,坦克歼击车的无线电通讯同时也受到大气干扰的影响,这很可能是由于训练不足的操作人员错误操作导致的。已发现的河流和沟渠障碍本应由工兵进行准备工作,例如使用架桥车架设临时桥梁。第2步兵团的步兵连是否配备了这些装备,这是存疑的,这些装备应该被纳入行动计划中。

1945年5月,为了支援布拉格起义的武装党卫军部队,一辆追猎者冲过了一道临时路障

进攻开始时,步兵相对迅速地推进。由于地面松软,坦克歼击车掉队了,有些陷进了泥里或者不得不花时间寻找越过沟渠的道路。当城镇前的步兵被迫因敌方火力需要寻找掩护时,没有得到坦克歼击车的支持。对于跟进太慢的追猎者来说,来自亨利埃滕霍夫、威廉敏内霍夫以及根施马尔湖南岸的侧翼威胁逐渐增加,大量的车辆无法行动可能由于这个问题。同时,步兵在缓慢接近城镇时,遭到了非常猛烈的防御火力打击。由于缺乏坦克歼击车的支持,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苏军的火力优势最终迫使步兵撤退。

这些拥有迷彩涂装的追猎者,在战争结束被遗弃在捷克斯洛伐克

德军的损失是灾难性的。行动开始时的390人中,最终只剩下40名能够作战的步兵,这仅为原兵力的约十分之一。坦克歼击营的总损失相对较少,只有五辆追猎者报废。苏军大量部署的重型坦克(IS、KV-1、KV-2)和中型坦克(T-34)数量明显占优。如果这些数字准确的话,也从侧面证实了追猎者的战斗价值,至少摧毁了4辆IS坦克。

对追猎者的评估

如果合理地使用,追猎者轻型坦克歼击车是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该车在东线的首次任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战绩。在一场战斗中,一个连摧毁了20辆敌方坦克。而一个营规模的部队则在短时间内摧毁了57辆敌方坦克,且自身没有任何损失。需要注意的是,东线的作战和西线完全不同。在1944年,德军的战术作战条令远优于苏军的作战方式。而在西线,美军和英军的部队更加训练有素,军官和士兵更为精干,无线电使用也更有效。

一辆早期型号的追猎者被遗弃在布拉格的街道上

追猎者的价值取决于战术指挥官的素质和与上级部队的协作,必须尽可能弥补坦克歼击车的各项弱点。在有强烈侧翼威胁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使用,需要尽可能提供步兵伴随。长途行军可能会对传动系统、发动机和其他机械部件造成过度负担。观察手段不足,经常需要被迫开着舱盖进行战斗,也导致了许多伤亡。

BMM还制造了救援型追猎者,用于回收故障的坦克歼击车,总共生产了大约170辆

追猎者体型较小,易于伪装,因此可以允许敌方坦克靠近后再开火。75毫米的PaK 39火炮在战争结束时对大多数盟军装甲仍然有效,而可以从内部操作的MG 34则提供了有效的近距防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