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美俄达成新共识后,普京像变了个人,只字不提中国,中俄无需结盟

点击次数:108 发布日期:2025-08-24 00:26

普京在阿拉斯加与特朗普会晤后,48小时内火速连线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元首,俄外长同步联系土耳其、匈牙利高层,唯独对战略伙伴中国“保持沉默”。

这一反常操作瞬间引爆国际舆论,西方媒体欢呼“中俄裂痕显现”,智库专家质疑“北京被莫斯科出卖”。

但真相远非表面这般简单!

普京的“冷处理”背后暗藏三重深意:避免刺激特朗普的敏感神经、优先稳住地缘支点国家、拒绝将谈判桌扩大为“五常博弈场”。

战场与谈判桌的同步加压

8月17日普京专机刚落地莫斯科,俄军立即向乌克兰第聂伯罗、哈尔科夫发射85架无人机及导弹,创下单日突袭纪录。

顿涅茨克前线炮火再起,俄国防部宣称“特别军事行动进入新阶段”。

这种“打谈结合”的逻辑极其清晰:用战场优势倒逼美国接受领土既成事实,同时向国内强硬派证明“未做让步”。

俄军事专家直言:“每推进一公里控制区,美国说服乌克兰妥协的难度就少一分” 。

美俄交易的“泡沫共识”

特朗普高调宣布双方达成“历史性突破”:普京同意为乌克兰提供“类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

但细究条款,这更像是政治姿态而非实质承诺。

俄方接受美国主导的安全框架,却绝口不提停火撤军;美方宣称解除制裁,却将二级制裁大棒悬在中印头上。

这种矛盾在闭门会议中暴露无遗——普京回国后立即召集俄军总参谋长,强调“会晤未涉及停火”,要求军队继续扩大战果 。

普京的战术沉默

为什么偏偏不联系中国? 克宫决策层其实算过三笔账:

情绪管理账:特朗普刚释放“善意”暂缓对华能源关税,若此时高调通电话,可能被解读为“中俄联合施压”,推翻刚建立的脆弱互信。

俄智库报告点明要害:“刺激特朗普的风险远大于通报中国的收益” 。

地缘优先账:中亚三国(哈、乌、白俄)直接承受战局外溢风险,土耳其扼守黑海咽喉,匈牙利是欧盟内唯一亲俄支点。

这些国家要么涉及俄军后勤通道,要么能牵制西方阵营,自然成为优先通报对象 。

谈判垄断账:若提前引入中国参与细节,英法势必要求“五常平等参与”,导致谈判多边化。

普京的核心目标是固化乌东控制区,必须维持对美“一对一”博弈优势。

俄媒透露关键底牌:“停火协议最终需中国担保,但前提是美俄先敲定核心条款” 。

中俄的“静默协同”

西方炒作“中俄疏远”时,刻意忽略两大铁证:

日本海上,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正密集演练反潜与区域拒止战术,首次实现太空感知数据共享 。

西伯利亚油气管道轰鸣不息,2025年1-7月俄对华原油出口占比达42%,人民币结算率飙升至68% 。

华为更在普京回国当日拿下莫斯科地铁5G基站订单,中国同步放宽高精度机床对俄出口限制 。

这种“不联系的联系”,恰是顶级战略协作的默契——中国坚持劝和促谈立场,避免因提前站队丧失调停公信力;俄罗斯则以战术沉默为中国预留战略自主空间。

特朗普的离间算盘

白宫对俄策略本质是“交易型离间”:以解除制裁诱俄疏华,再集中资源遏华。

7月特朗普威胁对中俄能源贸易加征100%关税,却在特普会后改口“暂缓两三周” 。

这种反复暴露其战略困境:既要借中俄能源合作施压普京,又怕把俄彻底推向中国怀抱。

更讽刺的是,美方要求北约国家分摊千亿军援乌克兰,却遭法德领导人联袂赴美“护航”泽连斯基。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反对:“不接受土地换和平,安全保障必须覆盖整个欧洲” 。

非结盟关系的战略韧性

中俄早已超越传统军事同盟模式。

远东120万平方公里特区向中国开放开发权,中俄《2030联合发展路线图》将能源、科技、金融列为优先领域 。

当美国试图通过二级制裁离间时,两国央行正加速推进“数字卢布-人民币”直兑机制,甚至探讨贵金属背书的新型储备货币 。

这种深度互嵌使俄罗斯清醒认识到:美俄贸易仅占全球0.3%,而中俄贸易额在2025年上半年逆势增长18%,供应链断裂代价无法承受 。

普京的“冷处理”实为地缘战术:先以沉默稳住美国,控住战场节奏,再引入中国为终局背书。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针见血:“通报延迟不等于战略背离,北京清楚克宫的每一步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