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盐碱地也能种出高产玉米?科技赋能让不毛之地变新粮仓

点击次数:157 发布日期:2025-08-26 20:29

白花花的盐碱滩,种啥啥不长——这是许多农民对盐碱地的传统认知。然而在山东菏泽的试验田里,金黄的玉米穗正迎风摇曳,亩产近千斤的菏玉系列品种正颠覆着人们的固有印象。盐碱地能否种玉米?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科技这把金钥匙来解锁土地潜力。

盐碱地的自然挑战与农业困境

盐碱地是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我国拥有5亿多亩此类土地资源。当土壤含盐量达0.3%时,普通玉米品种就会出现生长迟缓、叶片枯黄等症状,严重时导致绝收。盐分通过干扰根系吸水、破坏细胞结构、抑制养分吸收三重机制威胁作物生存。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黄河故道和内陆低洼区。以山东东营为例,这里地下水矿化度高,传统耕作模式下玉米亩产不足300公斤。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微生物活性低形成恶性循环,农民不得不弃耕撂荒。

科技突破: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

菏泽市农科院的科研团队通过双轮驱动策略破解难题。一方面改良土壤:采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寒冬抽取地下咸水浇灌,利用不同浓度盐水的融点差异,实现春季分层洗盐。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表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以上。

另一方面培育耐盐品种。以耐盐黄改系为骨干材料,融合热带种质的抗病性和Iodent种质的丰产性,创制出79份新种质。菏玉1907在东营盐碱地试种中,根系深度达1.2米,能有效吸收深层低盐水,叶片蜡质层增厚30%,减少盐分灼伤。

田间管理的精耕细作之道

在山西怀仁县的实践中,农艺措施与工程改良形成合力。修筑台田抬升种植层,配套暗管排盐系统,使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5米以下。播种时采用深沟浅覆技术,将种子置于含盐量较低的沟底,出苗率提升至85%。

吉林乾安县则探索出特色种植模式。当地弱碱性土壤反而孕育出高品质糯玉米,蛋白质含量提高15%。通过延迟播种一周、增施有机肥3立方米/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组合措施,实现鲜食玉米亩产1200公斤。

盐碱地玉米的产业未来

中国农科院李玉义团队指出,我国尚有1亿亩盐碱地具备改良潜力。菏泽经验表明,通过耐盐品种选育、微咸水灌溉、秸秆还田等技术集成,可使玉米亩产达到普通耕地的80%以上。东营试验基地的菏玉系列已累计推广650万亩,为农民增收近10亿元。

从不毛之地到新粮仓,盐碱地玉米种植的突破印证了向科技要粮的无限可能。正如那位站在金黄玉米田中的农技员所说:土地从不会辜负汗水,只要找对方法,盐碱滩也能飘出丰收的芬芳。这不仅是耕作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解的生动范例。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