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的饭局与嘲讽:300块吃不起的上海人,真有那么稀罕吗
吃完一顿700块的日料,还要顺手嘲讽别人一辈子也吃不起,这比饭菜本身更让人难以下咽。
你以为这是生活的日常,其实是优越感的现场表演——一种不问缘由、不顾处境的“我过得好,所以你也该行”的高姿态。
可现实是,很多人在为了生计死撑,你的轻描淡写,可能就是别人的天堑。
那天博主休假,想和妈妈久违地逛逛街吃顿饭。
路灯初亮,商场的空调冷气混着饭香,脚步轻快。
妈妈提议去吃日料,说好久没尝了,于是一拍即合。
餐厅不算冷清,寿司师傅低头捏饭团,木板上的三文鱼闪着油光。
两个人点了几个招牌,吃得很满足。
结账时收据上的数字——700元。
放在上海,这算中档,谈不上奢华,可妈妈的反应让空气有点凝滞。
她嘴角带着一种“知情者”的笑,说某同学家生意垮了,以后没机会这样花,顶多偶尔来一次。
语气轻飘,却像杯子里掉进一粒沙子。
博主心里翻了个白眼,她觉得自己身边的朋友、留学回来的同龄人,虽然月光、爱玩,但没有人连300块的饭都吃不起。
于是她高高在上地抛出那句——“上海普通人,有房无贷没负债不存钱,连300块的饭都吃不起吗?”
帖子一出,评论区炸了。
有人讽刺“吃就吃,还要踩别人一脚”;有人冷笑“别说700,肯德基我都嫌贵”;也有人直言“真有钱的人不会挂嘴上炫”。
几句看似“现实”的话,戳穿的其实是人心的落差——有人习惯了锦衣玉食,就误以为这是社会底色。
这种场景我不是第一次见。
记得那个“有钱妈妈带女儿吃空心粉”的视频,高楼夜景作背景,母女俩笑着夹粉条。
母亲对镜头说,“一顿几百不贵”,然后镜头一转,对正在收拾的服务员点评,“你很幸福,不像她那么小就打工”。
那一刻餐厅很静,话声清晰得刺耳。
饭是香的,话是凉的。
真正的幸福不该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之上,这种比较只会让旁观的人替“被比较者”心里发凉。
而社交网络,总不缺这样的优越感现场。
比如一个19岁男孩的视频——妈妈花30块买个小蛋糕,配上他爱吃的炸鸡牛肉给他庆生。
他笑得很真,发上网,本想留个温馨记忆。
可评论里有人甩出自己的1500元蛋糕,还点评“你这个可能不健康”。
这种炫耀,连包装都懒得讲究,显得庸俗又尴尬。
优越感为什么让人反感?
因为它漠视了另一种生活的艰难——凌晨四点的劳务市场,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等着有人招工;八旬老人为了活着,在垃圾堆找变质的食物;挑山工大叔每天背着几十斤砖头,一趟赚16块。
他们不怕累,只怕没活干。
有人生来就站在山顶,有人穷尽一生只能在半山腰喘息,这不是努力程度的问题,是起点不同。
而炫耀自己轻易拥有的,是对另一端人群的轻慢。
这类事件在当下消费语境下尤其刺眼。
2024年底,有人吐槽在上海遇到“白粥刺客”——一锅白粥配咸菜要价200元,理由是用东北有机米、阿尔卑斯山矿物质水现熬。
再到2025年8月,“三佰杯”餐厅出现代订座号倒卖,220元能秒订到原本排不到的位子。
这些事本质上都在提醒——食物价格、餐饮体验背后,既是消费分层,也是社会心态的显影。
而社会学者在讨论所谓“第四消费时代”时,有人说年轻人已趋向理性、节俭;也有人认为消费降级并不普遍,名牌热、网购冲动依旧强劲。
现实可能更微妙——有的人在学着降低欲望,有的人依旧在用价格标签塑造优越感。
消费变得多元,但炫耀与比较依旧顽固。
我一直觉得,真正有见识的人,不只是见过灯红酒绿的上层,还应该看过泥泞与困顿。
没见过另一面的世界,就容易误以为自己的“日常”是所有人的日常。
马克·吐温那句老话很适用——看一个人,不是看他如何面对比他地位高的人,而是看他如何对待弱者。
傲慢,比无知更伤人。
成熟的麦穗会低下头,真正厚实的人生,不必时时把“我过得好”晾在阳光下晾晒。
因为越是用力展示的优越,越显得浅薄。
你可以吃几百、几千的饭,这是你的选择,但别用它去衡量别人值不值得被尊重。
这个世界已经够辛苦了,不必再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哪怕只是安静地享受自己的好日子,也是一种温柔的体面。
热点资讯
- 2025宁波国际汽配展
- 2K 修复【福尔摩斯外传】喜剧 上译
- 看到戚薇朱茵的女儿后 我get到了女神中年的美貌
- 上班也要凹造型,职业装也能美翻天!
- 新疆旅游包车_新疆旅游包车
- 手机右上角突然变成5G-A?不换机不加价,网速飙升10倍速
- 【命理专题(374)】四柱八字流月的定义、内涵及划分方法(2
- 海尔按摩椅哪个系列最值得买?独特功能与舒适体验
- 外媒探访《影之刃零》动捕工作室:致敬中国功夫传统!
- 老柬边境冲突升级风险几何?东盟紧急斡旋背后的地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