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千年豪门陨落:揭秘880年家族兴衰秘史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5-08-02 15:38

在880年,长安城被攻破,黄巢率军进入京城,皇宫被焚毁,贵族世家从此衰败。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门阀家族,经过三百年的辉煌,终于在这一个夜晚彻底消失。

加州大学伯克利的一位历史学者谭凯,在研究了32000多份唐代墓志后,惊讶地发现:黄巢起义之后,河洛和关中的门阀家族墓志数量急剧减少,再也看不到显赫的家族声望了。

不是写不动了,而是实在没人了。这场战乱连有后台的人都保不住命,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显赫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衰败的。

在266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这时候一些显赫的家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当时的政府结构相对松散,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

家世出身栏里填上“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仕途就会像直通车一样顺畅。门阀制度的核心,就是用姓氏来绑定政治权力,让出身成为通行证,把血统写进仕途的航标。

经历了三百年的动荡,九品官人法逐渐变成了看家族背景来评定等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通家庭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出人头地。

在古代,太原的王家出了37位宰相,陇西的李家也有6位丞相。当时,长孙、崔、卢这些家族之间互相联姻,就连皇帝也要礼让三分。这些家族不通过能力来竞争,而是依靠家族的背景和血统,这种现象被历史学家称为“制度性的遗产垄断”。

从东晋开始,豪门望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经济、教育、婚姻和军事等多个领域。这些家族拥有大量的私人庄园,并且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

他们私自保存书籍,孩子们接受家里的私人教育,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形式上走一走。在婚姻上,王家和谢家互相联姻,李家和杜家也相互通婚,契约中明确规定要门当户对,普通百姓的女儿几乎没有机会嫁入这些大家族。

唐朝初年,李渊继承了陇西李氏的传统,继续依靠门阀贵族来治理国家。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从唐朝初年到玄宗时期,大约有一半的宰相都出自门阀六姓。

到了唐朝的唐玄宗时代,尽管李隆基提拔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但那些名门望族仍然控制着地方的大权。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像太原王家、赵郡李家和博陵崔家这样的大家族,依然把持着重要的官职。

门第显赫的家庭,在朝廷里担任宰相,在各地则掌控军政大权,他们既能管理文职官员,又能控制军事要地。

从公元266年开始,门阀制度一直存在了超过600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政治继承网络。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保障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当皇帝的权力减弱,中央政府失去控制时,那些大家族仍然依靠家族的传统学问和高贵血统生存下来。

在长安城的朝廷之外,墓碑上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由世家大族主导的世界。他们通过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用墓志铭传递文化,以家族背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直到黄巢的刀光剑影出现,这个体系才被彻底打破。

城破人散,老王家却依然稳如泰山。

在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发动叛乱,声称有二十万大军,攻占了洛阳后,继续向长安进发。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杨贵妃则在马嵬坡遇害,长安城最终落入敌手。

长安十日之乱,士族纷纷逃离,官员也四散奔逃。王家、崔家、郑家等多有伤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门阀制度并未瓦解,反而重新调整了分布格局。

在755年到840年间,《全唐文》和《唐会要》记录显示,门阀家族的墓志铭依然频繁出现。

学者们发现,王家、卢家、李家和崔家这些大家族在安史之乱之后,虽然在长安的影响力减弱了,但在地方的节度使系统中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

虽然他们在京城不再那么显眼,但在结合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地区中,他们依然掌握着军队和税收的大权,这就像古代幕府制度的再次出现。

据《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李德裕来自赵郡李氏家族。安史之乱后,他的家族南迁至江南地区,通过科举考试和地方官员的关系网络再次崛起。

公元828年,李德裕当上宰相时,已经是门阀大族复兴的领军人物。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为了减少贵族家族的权力,设立了科举考试和察举制度,提拔了一些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可惜的是,地方的军事将领并不受控制,贵族们反而开始依附这些将领,掌握了地方的资源。

在军政合一的体制下,门阀家族常常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或副手,通过军功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过去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破坏了世家大族的地位,但通过对墓碑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758年到875年,赵郡李氏和太原王氏的墓碑记录连续完整,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唐宪宗到唐宣宗的这段时间里,这些家族中至少有15人担任了相当于州长以上的职位。

这表明,安史之乱并没有彻底消除门阀制度,而是迫使它们在地理上重新分布。门阀们以地方为据点,与军镇联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势力。直到黄巢起义之前,门阀仍然存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黄巢起义爆发时,才真正终结了门阀的势力。

在公元875年,黄巢从山东起兵造反,建立了大齐政权,大军直指中原地区。到了公元880年12月,黄巢攻入长安,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长安大劫”。这次劫难中,皇宫被烧毁,士族被屠杀,市坊被毁坏,许多名门望族的人没有一个幸免。

这次政权的崩溃非常彻底。《新唐书·食货志》中提到,长安的官府档案全部被毁,仓库被烧光,尚书省的文件也找不到了。黄巢本来是农民出身,对士族非常反感。他占领长安后,多次进行“清除豪右”的行动。那些曾经是朝廷官员的门阀大族子弟,被视为需要镇压的对象,全族都被杀光了。

谭凯通过对一万八千多份墓志的研究发现,从公元880年起,王、李、崔等大家族的墓志数量急剧减少了九成。特别是赵郡李氏家族,虽然在安史之乱后仍然活跃了一百多年,但在黄巢攻入长安之后,就再也没有家族成员进入朝廷了。这一时期的墓志数量突然减少,证明了门阀制度在这个时间段内集体衰落。

在《全唐文》中,没有看到门阀家族的后代再次担任官职,而五代时期的《旧五代史》也没有记载门阀家族重新显赫的情况。太原王氏的最后一位成员王周,在广明元年洛阳兵变中不幸遇难。赵郡李氏的最后一位郡守李坦,则是在黄巢围城时去世。

《唐才子传》中提到,很多贵族子弟在战乱中丧生,只有少数人逃到了江南。然而,由于失去了资源和后代,他们很难重新建立家族。

黄巢起义与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同,它更像是对社会身份的一次大清洗。在这场变革中,传统的门阀家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失去了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再能成为政治上的候选人。墓碑上也不再记录家族的郡望,后代也不再提及家族的门第。整个体系被彻底根除。

在907年,唐朝灭亡了。随后的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非常频繁,没有人再提起门第制度。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依靠家族背景的做法。官僚体系也因此进行了全面的重建,皇权开始主导对士族的选拔。门阀制度在战火和铁蹄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门阀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别形式。

门第制度为何出现并长期存在。这个话题探讨了古代社会中家族地位传承的现象。

谭凯研究发现,唐代的豪门大族是在黄巢起义之后才逐渐消失的。这个观点发表在2017年6月29日的澎湃新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