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中国南北,植树多年仍有差,真相大白!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5-07-28 17:03

咱们平时出门旅游啊,或者就是看新闻报道,可能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咱们国家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皖南山区,那真是绿得发亮,森林茂密得不得了。

一眼望过去,层层叠叠的都是树,感觉空气都比别的地方清新。

可到了北方,像陕北那边,虽然现在也挺绿的,但总觉得跟南方那种“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还是有点不一样,树木的整体感觉也似乎没那么粗壮。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明明咱们国家在植树造林上花了大功夫,投入那么多,为什么南北方的植被差异还是这么明显呢?

难道说,有些地方就是天生丽质,有些地方就得费老鼻子劲儿才能有点绿意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用大白话给大家伙儿说清楚,这背后的门道儿到底在哪儿。

首先啊,咱们得承认,有些地方确实是“老天爷赏饭吃”,自然条件摆在那儿,想不绿都难。

就说咱们文章里提到的皖南山区吧,比如黄山那一片,还有大别山深处,您去过没?

那里的山,那里的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怎么看怎么舒服。

为啥能这么绿、这么茂盛呢?

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水多、天暖和。

皖南这地方啊,属于咱们国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年到头,雨水特别充沛,几乎是隔三差五就下一场大雨,年降水量随随便便就能达到一千多毫米,有些地方甚至能超过两千毫米。

您想想,这跟北方很多地方一年只下三四百毫米的雨比起来,那简直是“大水漫灌”了,根本不愁喝水。

再加上这里气温适宜,四季分明,但总体来说比较温暖湿润,植物就像住在空调房里,天天有水喝,有阳光晒,你说它能不疯长吗?

所以啊,在这样的环境里,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就特别高,像黄山风景区,听说森林覆盖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一眼望过去全是绿的,根本看不到裸露的山体。

树木种类也多,什么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各种各样的树混在一起,层次分明,生机勃勃。

而且这里的树木长得特别粗壮,蓄积量也大。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就像咱们种庄稼,南方水土好,一亩地能收好几百斤粮食,那是因为地里肥力足,水也够。

树木也是一个道理,同样一块地,皖南的森林因为生长条件优越,能够储存的木材量,也就是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比北方要多得多。

就说黄山那些松树吧,特别是始信峰那一片的黄山松,它们可不是一般的小树苗,那真是又粗又高,笔直挺拔,看着就带劲儿,让人感觉充满了力量。

这种茂盛,是自然条件给足了“养分”的结果。

那咱们再把目光转向陕北。

这地方啊,跟皖南的“富足”可就大不一样了。

陕北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干旱少雨,风沙也特别大。

过去啊,这里是出了名的黄土高原,好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黄土裸露,风一刮,那真是黄沙漫天,水土流失也严重,种地都特别困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一年到头没多少雨水,年降水量通常只有三四百毫米,跟南方动辄上千毫米的降水根本没法比。

这样的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但是呢,咱们中国人,那可是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上世纪末开始,特别是咱们国家搞的那个“退耕还林”工程,那真是声势浩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之一。

全国上下都动起来了,陕北的老百姓更是主力军。

他们把原来种地的那些陡峭的坡地都退出来种树,一代接着一代地干,硬生生地在这片黄土地上绘制出了绿色的版图。

您知道吗,像延安,以前森林覆盖率才百分之二十左右,现在已经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了!

榆林以前更是个“沙窝子”,现在也绿了不少,不少地方的森林覆盖率都从不到百分之十,跃升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简直就是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咱们老百姓的功劳可真是太大了,是真正的“人定胜天”!

不过呢,就算咱们这么努力地种树,陕北的树木跟皖南的相比,还是有那么点差距。

这可不是说咱们种得不好,也不是说咱们的努力白费了,而是环境条件实在不一样。

陕北水少,土也比较贫瘠,树木想长得像南方那么快、那么粗,那确实是难上加难。

这里的树木为了适应环境,往往生长得比较慢,个头也相对矮小一些,单位面积的木材蓄积量自然也就低一些。

咱们在陕北种的树,像杨树、柳树、沙棘、侧柏这些,它们虽然耐旱、耐贫瘠、固沙效果好,但毕竟生长速度和木材产量跟南方的那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大乔木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这就像咱们同样是养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吃得好长得壮,但艰苦家庭的孩子可能更懂事、更有毅力。

我记得几年前去陕西旅游,专门去了趟黄陵县,看了看那里的黄帝陵。

哎呀,那里的柏树林可真是让人震撼!

特别是那棵号称五千多年的“黄帝手植柏”,看着就觉得历史沉甸甸的,让人心生敬畏。

整个黄帝陵附近,大大小小的柏树林有好几千亩,听说三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好几万棵!

这些古柏啊,它们虽然可能不像南方的树那么笔直冲天,那么郁郁葱葱,但它们一个个都那么遒劲有力,饱经风霜,看着就特别有精神,充满了生命力。

它们的存在,不光是让环境变绿了,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说明咱们中华民族在再困难的环境下,也能把事情干成,把绿色守住。

它们告诉我们,就算是在条件不那么好的地方,只要咱们用心去干,也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只不过这个奇迹,可能跟咱们想象中的那种“郁郁葱葱”有点不一样罢了,它有它独特的美和价值。

所以啊,说到这里,咱们就得明白一个道理,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植被”。

这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样,植物也是这样。

气候、土壤、水资源这些自然条件,就像是给植物“量身定做”的家。

皖南那边的湿润温暖,就特别适合大树快速生长;而陕北的干旱多风,就更适合那些耐旱、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生存。

咱们不能简单地用南方森林的标准去衡量北方,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在不适合的土地上种植不适合的树种。

这正是咱们中国生态治理的伟大智慧所在!

咱们没有被动地接受自然,更没有盲目地逆天而行。

咱们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在陕北,咱们大规模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但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根据当地的生态承载力,选择最适合的乡土树种和草种。

咱们主要种那些耐旱、耐贫瘠的杨树、柳树、沙棘、侧柏等等。

这些树虽然可能长得没那么高大,单位蓄积量不如南方,但它们能牢牢地抓住土壤,有效地防止风沙侵蚀,还能涵养水源,对改善当地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们就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挡住了风沙,让黄土高原不再那么“黄”,也让下游的水源变得更清澈。

您想想看,如果把皖南的森林比作生长在鱼米之乡、营养充足的“胖小子”,那么陕北的绿色,就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来的“精壮汉子”。

“胖小子”可能体格更大,但“精壮汉子”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贡献,同样值得咱们尊敬。

这不是说谁比谁强,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生态多样性的体现。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所以才有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

从南方热带雨林般的湿润,到北方荒漠戈壁的苍凉,再到高山上的针叶林,每一种绿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巨大的价值。

咱们中国人啊,在治理环境这方面,真是有着一股子韧劲儿和智慧。

咱们不是盲目地去跟大自然较劲,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靠着咱们老百姓一锹一铲的努力,把曾经被破坏的环境一点点地修复过来,让咱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好。

这不光是为了咱们这一代人,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生活在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中国。

陕北的绿色奇迹,就是咱们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

它告诉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守护者和共同创造者。

咱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