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禹:往事如烟
戚本禹:往事如烟
上世纪六十年代,“戚本禹”这个名字可谓是显赫一时,特别是1966年5月,毛的秘书中办副主任田家英逝世之后,戚本禹取而代之,一跃成为中枢人物。
这时候的他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也想不到,当年这个在上海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会有朝一日乘风而起。
而谁又能想得到,才高光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又跌落了凡尘。
1968年1月14日,戚本禹被要求“请假检讨”,属于他的舞台大幕也徐徐落下,这一年,他36岁。
1986年1月,戚本禹刑满出狱,被安排在上海图书馆收藏部,当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这一年,他54岁。
人生仿佛就是个圆圈,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01
戚本禹虽然出生在上海,但老家却是山东威海,他身上更多的是,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性格,即使是在晚年的时候,他也改不了风风火火,爽爽朗朗的性格。
戚本禹的仕途是从秘书室开始的,这秘书室是由田家英所管理的。
田家英可以说是戚本禹职场生涯的第一个贵人,田家英比戚本禹大了九岁,这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文笔和爽朗的脾气,让田家英对他青睐有加。
田家英就让戚本禹这个见习秘书,在自己身边工作,帮着整理一些资料和公文。
及至后来,田家英看戚本禹不错,工作能力也强,就把他推荐去了信访科那边,当了一名小科长。
或许,田家英自己也没想到,1966年5月,自己遭难的时候,戚本禹也会来拉踩一下。
气得田家英对自己的妻子董边愤然说,“戚本禹是个小人”。
1962年,戚本禹被调到了《群众反映》,担任这本刊物的主编,这一年,他31岁。
王广宇,和戚本禹共事过,他评价戚本禹“官瘾很大”,这话确实有些把准了脉搏。
在戚本禹的身上,看到了这句话:学而优则仕。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走仕途,当官,并不断升迁。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一个正常人,谁不想往上走;不过,凡事过犹不及,飘得太偏,上进心也就变了味儿。
31岁的戚本禹,是愁闷的,为啥?
因为一个有着上进心的人,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就像那刘备,四十好几的人了,看着自己日益肥美的腿,也不禁长吁短叹。
而一个31岁的男人,仕途不进,原地踏步,怎能不让人愁云满布,怎一个“伤”字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1963年,趁着一篇文章的东风,戚本禹快马加鞭,驰骋在辽阔的仕途上,一骑绝尘,犹如那惊鸿一瞥,只留下道道残影。
这一年,32岁的戚本禹发表了一篇文章,名曰《评李秀成自述》,这篇发表于《历史研究》刊物上的文章,让“戚本禹”这三个字,激荡起了大水花。
李秀成这人吧,被俘虏后,到底是真投降?还是想学姜维想玩一出花活?
千年前姜维的事情都搞清楚了,这百年前的李秀成,反倒弄出一场扑朔迷离的谜团。
反正,史学界对于李秀成这事,“假投降”,或者是压根就没有“投降”,是暂居主流的看法。
但是,戚本禹独辟蹊径,就摆明了态度,李秀成就是“投降”,要批判。而且,戚本禹确实有着好几把刷子,他的历史功底深厚,擅长的就是借古喻今,以历史来写当下。
并且,他行文犀利,那一个个方块字,犹如李寻欢手里的飞刀一般,刀刀击中要害。
让人读来,那叫一个荡气回肠,就像是喝了一口野生菌汤一般,回味无穷,鲜美异常。
阎长贵,是关锋的得意门生。1963年,32岁的戚本禹凭借“李秀成”开始声名鹊起的时候,他这时候还是人大哲学系的一个学生。
在看到戚本禹的文章后,阎长贵这才知道了这个名字,并且被此人的文章所吸引。按照阎长贵的说法,当时他周边的学子们,都在谈论这个事情,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这时候的阎长贵也想不到,自己日后,会和当时自己所崇敬的戚本禹产生瓜葛,后来也是戚本禹的推荐,让他当上了江的首任机要秘书;再后来,关锋和戚本禹出事后,阎长贵也受到了波及,被江送去了监狱。
这命运真是调皮,不知道下一秒会给你安排什么剧情。
不管怎么说,有争议,就有市场,就有名声。
在外界争论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这时候在小山村里搞调研的戚本禹,还不知道他那篇文章,已经让自己声名鹊起了。
原来,在文章发表之前,他就去到一个小山村搞调研去了。
直到文章发表一个月后,他才从山村里走出来。出来一看,我滴个乖乖,火了!我火了!
随后,他又趁着热度,发表了几篇评击李秀成的文章,名声更上了一层。
文人出名,大抵上都是文章,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才能被人高看,才能让人觉得,原来这人有水平。
02
一个人的成功和崛起,必定是少不了平台的助力。可以这么说,没有《红旗》,就不会有后来的戚本禹。
在戚本禹凭借着“李秀成”这个话题出名的时候,他也引起了陈伯达的注意。
时任《红旗》杂志总编辑的陈老夫子,把戚本禹调到了杂志社;一开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编委。
后来,他被提拔为历史组的组长,和他齐名的关锋,当时是杂志社哲学组的组长。
别看“组长”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芝麻小官,其实不然,这可是首长级别的待遇。
伟人最为看重的就是历史和哲学,这《红旗》杂志就是他老人家盯着创刊的,对于《红旗》,他是很看重的。
而杂志社里的“历史组”和“哲学组”,更是关注得更多,所以,能坐上历史组的头把交椅,意味着什么。
还有这《红旗》杂志的重要性,我也不多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旗》、《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被统称为“两报一刊”,三大平台的一篇文章,能定风向,决生死。
33岁的戚本禹,正式开启了自己人生成功的大门,这一年,是1964年。
而距离他落幕的人生,还剩下不到四年的时间。
剩余40%未读最低0.80元/天订阅作者, 解锁全文
热点资讯
- 小公主7岁生日派对盛况,杜若溪亲手布置满满爱
- 堪比《魂武帝皇》的东方玄幻神作集合,惊喜不断
- 欧盟关税投票:德国力拒压力,匈牙利站队中国!
- “崂山精酿之夏·2025海东东72h精酿漫游”来了!
- 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去哪里找?PC端大模型都在这
- 还原世俱杯冲突真相! 原来佩德罗有这些小动作, 大家错怪恩里
- 魔兽世界属于fps游戏吗
- 新华社专访王楚钦再谈奥运失利,字字不提樊振东,句句羡慕樊振东
- 北大硕士相亲屡屡受挫,百万年薪房产加持为何仍难赢芳心
- 谢霆锋留10亿给儿子,张柏芝的付出终被谢家认可